| 无障碍浏览 | 繁體版 | 网站地图
区委 | 区人大 | 区政府 | 区政协
您的位置: 首页 >代表风采>详细内容

樊溪湖畔好儿郎

来源: 发布时间:2013-09-05 00:00:00 浏览次数: 【字体:
 

樊溪湖畔好儿郎

——记常德市鼎城区人大代表、周家店镇娥公桥村

党支部书记樊哲进

周跃华  罗军初  易宏来

樊溪湖是周家店镇的母亲湖,湖面碧波荡漾,波光粼粼,湖畔杨柳依依,草绿花艳。她哺育了一代又一代周家店镇的优秀儿女。今年39岁的樊哲进便是喝着樊溪湖水长大而成长的一位好儿郎。他在担任周家店镇娥公桥村党支部书记特别是当选常德市鼎城区第十五届人大代表以来,充分发挥领头雁的作用,认真履行人大代表的职责,谱写了一篇篇华丽的篇章。如今,在周家店那方尤其是娥公桥村里,人们一提起樊哲进,无不折服的翘起大拇指:这样的区人大代表和村支书,牛!

当好领头雁

娥公桥村位于周家店镇北部,紧邻镇墟场,S306线横贯该村南北,全村14个村民小组,1700余人。十年前,该村是全市乃至全省都“榜上有名”的乱村。村支两委主职年年换,有一年换了2名村支书还不能到年尾,南北组因家族势力成了对立面,人心焕散,镇里布置安排的工作任务总是难以完成。群众致富无门,大量田土抛荒,五保户、困难户生活无着落。村级财务混乱,到1996年时村级累计负债已达130多万元。村里的社会治安状况差,违法犯罪现象时有发生,经常因交通事故发生堵路事件。村内村外的人都认为娥公桥村病入膏肓。而此时的樊哲进在高中毕业后回乡务农,后在亲友的帮助下,找到了一份镇工商协管员的工作,加上家里经营一家小商店,收入不是很多,但日子相对来说还是过得轻松自在。1999年村支“两委”换届选举前夕,全村党员向镇党委建议,要建好村支“两委”班子,娥公桥村不能再乱了,并推荐了樊哲进为村委会主任候选人。于是毫无村干部工作经历的樊哲进高票当选为村委会主任。选举结果公布后,有亲友劝他:“你现在日子过得自由自在,何必去捡这个‘滥摊子’?”“当村主任是吃力不讨好的事,你可要想好了再接榜哟!”樊哲进婉谢亲友的好言相劝,他想到,全村党员和群众如此信任我,无论如何不能辜负这份期待。于是他在全村党员群众的期待中走马上任村主任,一头钻进了“刺芭棚”。两年后他接任村党支部书记,这一年他刚好30岁。为彻底甩掉落后村的帽子,他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治理。一是为消减村级债务,进行整章建制。他以身作则严格村级财务开支,不在馆子吃喝,来客在村干部家里招待,出差一律挤公共汽车。经过村民会议决定,拍卖村里的“四荒资源”,他带头承包了村里的近四十亩荒田、荒湖。二是千方百计向上级争取资金,着力改善村里道路、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争取了国家土地整理项目资金420万元,平整土地2000亩;争取改水工程项目资金170万元,修建了一座高标准的水厂,解决本村及邻近两个村部分村民小组3000多人饮水困难的问题;争取农村公路建设资金80万元,硬化了村组公路3. 5公里;争取上级投资15万元,对村里的里堤堰水库用六角水泥块护坡2500平方米,浆砌渠道15公里,解决了全村的所有干旱死角。在这些工程建设和资金使用过程中,他坚持民主集中制,依法进行招投标,且提请村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由于程序到位,办事公开,村里每推行一项工作,不仅得到了全村干部群众的支持,也得到了该村在外工作的优秀儿女的认可,他们亦纷纷出资、出主意支持村里的建设。通过樊哲进的努力,娥公桥一举甩掉了落后而混乱的帽子,现在全村干部团结,群众齐心,民风纯正,村级债务也由他接任村支书时的130万元消减至50万元。计划生育工作由过去的区重管村一跃成为先进村,村里出现了以周训池、王昌银为代表的养殖、种植大户。该村连续四年被镇党委、政府评为“目标管理红旗单位”,2008年被鼎城区委授予“先进农村党支部”光荣称号,樊哲进本人多次被区委、镇党委评为“先进个人”和“优秀共产党员”,2008年被镇党委、政府授予“十佳基层干部”光荣称号。

建起“农民街”

从周家店镇墟场沿S306线往北至娥公桥村路段,你会看到一条连绵近2公里气派整齐的楼房,与镇街道连为一个有机整体,当地人习惯称之为“农民街”。街道上建有垃圾池,街容街貌整洁,一栋建筑面积近200平方米的高标准村部矗立其中,四通八达的水泥路连接千百农户,农民烧的是沼气,喝的是自来水。这条农民街的建成,凝聚了樊哲进不少的心血。2007年,周家店镇小城镇规划修编时,他考虑到娥公桥村紧邻镇墟场,要充分发挥这一优势,把娥公桥村建成宜居新村。于是他多次到区规划设计院联系衔接,请求编制娥公桥村整建规划,几次把规划设计院的相关领导和技术人员接到村里视察指导。规划设计院的领导被他的赤诚之心和热心感动了,在优惠相关费用后编制了一份高标准的20082020年娥公桥村整建规划。规划对娥公桥村的村庄发展布局、住宅、道路、休闲文化广场、供水、排水、垃圾收集等均作了安排,对改善整个娥公桥村的生产、生活条件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农村道路硬化后,由于交通安全设施配置未及时跟上,加上一些驾驶员缺乏安全意识,交通事故频发。为此,他通过调研走访后,在镇、区人代会上先后提出了《关于加大农村道路交通安全整治力度的建议》、《完善农村已硬化道路的交通标志牌设置的建议》等代表建议和意见,得到了有关部门的重视。现在“农民街”的交通标志设施齐全,他带领全村的党员对村里已硬化的道路培护了路肩。站在“农民街”的街头,樊哲进自豪而满怀憧憬地说:“几年后,等我村的休闲文化广场建好了,不仅本村的村民可以到广场跳舞休闲,就是镇里墟场的居民也会吸引到我们的休闲文化广场来!”

履职解民忧

200710月,樊哲进在村支部书记任上当选为区十五届人大代表、镇十六届人大代表、主席团成员后,他深深地认识到人大代表不仅仅是一种荣誉,更重要的是一份责任,一份表达民意、协助党委、政府解决民忧、解决民难的责任,他时时告诫自己,一定要尽职履责,不能辜负选民的期望,不能有辱于人大代表的称号。为了提高履职能力,他加强了学习,除了参加镇人大主席团、区代表周家店镇代表小组组织的学习外,他还主动自学了宪法、代表法等法律法规。通过学习,加上几年的农村工作的实践,他明白要做好农村工作,要履行好农村代表的职务,必须坚持深入群众,密切联系群众,拉近与人民群众的感情距离,切实为人民群众解决实际困难,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周家店镇大娥公路是镇内的一条通村公路,全长16公里,连接大砖桥、闵家桥、白合寺、武岗、娥公桥五个村,沿线70个村民小组共9000余人。2008年以前一直是砂卵路,由于年久失修,道路坑坑洼洼,走在路上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村内农产品运不出,村外生产生活资料运不进,沿线老百姓叫苦连天,多次强烈要求进行整修。樊哲进从20081月起,历时近一个月组织沿线的镇代表进行走访调查,现场勘验测算,写出了详细的调查报告。报告指出大娥公路硬化共需资金600万元,纳入国家计划的路段仅8.8公里,可解决资金200万元,缺口尚有400万元,而公路硬化势在必行。2008年在镇十六届人大三次会议上,他领衔提出《关于硬化大娥公路的建议》,建议认为,硬化大娥公路是惠及近万人的民生工程,不能等、靠,要主动出击,多方筹措资金,及时动工。该建议被镇代表大会列为重点建议予以督办。会后他又以区代表的身份,多次会同镇政府的相关领导跑市、区交通部门,请求增加计划,增加投资,同时多方“化缘”,终于将硬化大娥公路所需资金全部筹措到位。2008年年底,全长14公里的大娥公路水泥硬化路面全线贯通,沿线人民群众出行难的问题彻底解决,他们无不拍手称快。娥公桥村原来整个村只有2台变压器,一到用电高峰,机埠抽不上水,农户家中灯不亮,电风扇不转,电视机成了摆设,更不用说使用空调了。老百姓反映强烈。樊哲进率领村组干部先是对全村的用电负荷总量进行调查,得出结论,如果要保证全村农户生产、生活用电正常,必须增容加设23台变压器。然后他带着调查资料到镇供电所找所长软磨硬泡,硬是拉起所长一同到区电力局,要求解决娥公桥电力增容的问题。经过他和村组干部的努力,娥公桥村在2009年新增变压器三台,村民生产生活用电质量大幅提高。在村组公路硬化过程中,他也是多方筹措资金,修建了便民桥2座,解决了本村十三组与天门岗村、本村四组与恒丰村村民外出往来过河渡水的困难。据统计,樊哲进担任区、镇两级人大代表以来,先后提出十余条批评建议,得到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督促相关部门解决了一系列涉及民生的问题。

情注贫困户

在娥公桥村十多位五保供养对象和二十户低保对象眼中,他们的村支书樊哲进是个实实在在的好人,是个有着菩萨心肠的善人。因为每逢年节,他们在家中能看到樊支书熟悉而亲切的身影,哪个五保老人病了,樊支书会带着医生上门为其看病,或亲自送往医院。从去年起,樊哲进提出建议经村民代表会议通过,决定全村五保供养对象除享受国家规定的供养费外,另由村里给每户再补发500元的供养费,低保困难户则每年另发100斤米、10斤油、100元钱。此举在整个周家店镇属先例。因为他想到的是:国家规定的供养费每年每人只有1200元,平均每天只有不到4元钱,而每月的低保补助费用对于提高低保困难户生活质量来说也只能是杯水车薪。他们生活太清苦了,而作为基层党组织,要时刻想到他们,要把党和国家的温暖及时送到他们心中。他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近几年来,由于他开设预制件厂、商店,经营客运线路,加上承包田土渔池,每年都有数十万元的收入,但他富了不忘回报社会。2002年本村14组村民胡诗富和爱人双双病倒,田地即将荒芜,家庭面临崩溃,老胡一度想撒手轻生。樊哲进了解情况后,自掏腰包近千元,买回种子化肥,组织帮工,为老胡家的责任田土栽上水稻和棉花,然后又安排村干部带老胡夫妇去医院看病,使这个几欲一蹶不振的家庭重现生机。2007年,三组70多岁的五保老人彭年病倒在床,樊哲进得知后,立即租车将彭年老人送到镇医院治病,当即为老人自掏腰包交纳1200住院费。他还给自己和爱人立下规矩:凡是村里谁家的子女考上了大学,由他本人出资给予500元的奖励,家庭困难的,给予1000元的奖励。据不完全统计,他担任村支书和区人大代表以来,每年捐助、捐献、奖励给贫困户、五保户和入学大学生的资金都在万元以上。

(原载湖南《人民之友》)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