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卷故里兰花香
善卷故里兰花香
——记湖南省人大代表、湖南同德职业学院董事长 齐淑兰
●龚 瑶
洞庭湖畔,沅水之滨,有一个垸子叫善卷垸,是常德市鼎城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所在地,它与以常德会战而闻名中外的历史古城柳城隔江相望,与享有“常德德山山有德”美誉的德山毗邻。经过20多年的打拼,于今,这里已享有常德浦东、江南新城、善卷故里的美誉,正全力向“中华道德文化第一城”的目标冲刺。早在远古,这里出了个与尧舜齐名的大德大贤之人,名曰善卷先生,尧帝慕其名,向先生请教兴国之策、富民之术,晨叩夜问,三月不懈。舜帝南巡时,也专程到此拜见先生,与之交谈,先生道德之高尚,学问之精深,智慧之聪颖,令舜帝深深折服,欲以帝位禅让之,他辞禅让而不就,与乡亲们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不仅播种了五谷,而且播种了文明。善卷因此而妇孺皆知、流芳百世,善卷垸也因此而名声远播。
一、我是属猴的湖湘人,干事总喜欢冒尖
千百年来,有多少文人墨客、名流雅士在此留连往返、寻根溯源,屈原、刘禹锡等曾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善卷文化,善德之源、渊远流长、博大精深,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有人说:先有了善卷的“善”与“德”,才有了老子的“道”,孔子的“儒”,才有了惟楚有才的湖湘文化,也才有了“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湖湘人的刚烈精神。
当时间的车轮驶向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桥南经济的迅速崛起,常德江南城区人气的聚集,各地方兴未艾的民办教育的逢勃发展,下海淘金归来的齐淑兰夫妇看中了善卷垸这块风水宝地,立志在这里投资兴学,传承善德文化,完成儿时定下的“广施德教,教育报国”的远大志向。她1956年生于澧水河畔的湖南安乡县,中共党员,大学文化,干过民办教师、乡村干部,是一个敢试、敢冒、敢闯的女强人。拿她自己的话说:“我是属猴的湖湘人,一生注定不安份,干事总喜欢冒尖。”
早在1985年,当教育在全国普遍升温的时候,她十分敏锐地觉察到一个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春天即将来临,便与刘伊文等人合作创办了常德第一所民办学校“常德高教引进培训中心”,借鸡生蛋、借船出海,首开常德整合全国各地著名高校优势资源培养本地人才之先河。1990年因常德高教引进中心与常德高专合并,齐淑兰只能顾全大局、忍痛割爱,暂时离开了她钟爱的教育事业南下深圳创业,先是到深圳常宝实业有限公司打工,1992年,齐淑兰凭着丈夫李少夫的远红外遥控器专利技术与香港一家公司合作创办了“中外合作深圳东飞科技有限公司”,凭着出色的组织才能和诚信为本的经营理念,仅半年就先后在广州、长沙、常德、沙市、武汉、郑州建立了6家分公司。齐淑兰的组织管理才能得到了充分发挥,并实现主导产品满产满销,两年之内公司盈利就高达千万元,积累了她发展教育事业的第一桶金。
“树高千尺也忘不了根”。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齐淑兰致富思源、回报桑梓,回故里创办民办学校的念头与日俱增,条件也日趋成熟。一天,齐淑兰在公司接待了一批来深圳打工的常德老乡,他们想到她的公司接受电脑培训,望着这群小老乡渴求知识的神情,更加坚定了她的想法:“沿海需要大量的电脑人才,返乡办个电脑学校肯定前程广阔。”她认为“要干事业就干自己最想干的,要办教育就要争创一流”。1994年底,在公司发展如日中天的时候,她主动说服自己的丈夫李少夫毅然决然地回到了常德,开始创办常德电脑技术学校,选址、征地、拆迁、施工、招生、聘师,经过近一年的紧张劳作,一座高规格的电脑学校在善卷故里拔地而起。“夫妻齐心,其利断金”,她的学校像滚雪球似的不断发展壮大,1998年,通过省教委审核批准,学校更名为“常德电脑专修大学”,成为国家高等教育学历文凭试点高校;2003年该校通过省高校设置专家组的评审,升格为“湖南同德职业学院”, 正式跨入了国家统招普通高校序列,原党和国家领导人华国锋为之题写校名。
二、财富来自社会,理应回报社会
湖南同德职业学院秉承“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优、人优我特”的办学理念,在学校类型上定位于“职业技术教育”型,在人才的培养上定位于“德才兼备”和“理论与实践结合”型,在服务层面上定位为“立足沅澧、面向湖南、辐射全国”,为常德打造职教航母,为地方经济和社会科学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学校本着“招得进、留得住、推得出”为目标,运用产业化手段开拓办学新体制,极力推行教学改革和管理创新,把素质教育、道德教育融于教学、实践、生活及文体活动各个方面,建立了比较完整的班级考评和学生综合考评体系。形成了“求知、砺志、勤朴、文明”的良好校风和鲜明的办学特色,特别是培养学生应用性和实践性本领上,该校独辟蹊径,尽可能让学生把书本知识和社会实践、课堂训练和生产实践有机结合,比实践能力、比创新精神尉然成风。
因为学校的办学思路明确,人才培养方向明确,使得学校的办学天地越来越宽广,该校毕业生在近几年的就业供需见面会上,表现出了很强的竞争能力。许多毕业生能迅速在本地找到较为理想的就业岗位,不少人在外省也颇受欢迎。在找到自己发展平台的同时,既展示了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也把湖南同德职业学院的品牌推向了全国。
齐淑兰把学院的过亿元的资产当作社会财富,自己的生活十分俭朴,没有上档次的衣服,不因私人事务到大酒店消费,也没有任何金银首饰,外出办事总乘公共汽车,把学校的小车让给其他有急事的办事人员,每次新修宿舍楼,总是分给教职员工居住,夫妻俩长年居住在简陋的房间里。但她对社会公益事业、对社会弱势群体,对教职员工和学生却倾注一片爱心。教师孙国梁的父亲因车祸住院她捐款800元并前往桃源看望。职工余友富住院她掏了500元慰问,并在校基金会中为他解决了医药费。教师朱勇的爱人因急病住院,她在病房里陪护4天4夜,去世后又亲自为其操办丧事,先后花去2万多元。湖北公安的学生彭智涛患疑难杂症,她先后两次派人看望,并送去现金1万元。学生谢智因家境贫寒面临辍学,她派人将其从澧县农村接到学校来,为他减免学费,让他完成了学业。有一年安乡县溃院,她接纳20多位无家可归的灾民并无偿提供食宿3个月;沅水特大高洪的那一年,她腾出学校最好的房子让给省城100多名救援的武警官兵,连续7个昼夜,她亲自操办生活,除保证一日四餐外,还给战士们提供水果和矿泉水。类似的例子举不胜举。学校地处319国道旁,与桥南大市场、财富广场、桥南工业园临近,车流量大,公路上间或发生交通事故,只要她知道了总是迅速赶到现场,组织人员把伤者送到医院,并为之垫付医疗费,为此,光外地送来的锦旗就有三十多面。她说:财富来自社会,理应回报社会。
有人曾统计过,这些年,齐淑兰为汶川大地震、桥南“12·21”大火灾等救灾扶贫捐献资金不下500万元,为特困学生减免学费或补助医疗费超过300万元。也许还没有人统计这所民办高校对社会的间接回报,现有教职工500人,人平工资和津补贴按三万元计算,一年可为国家节省经费一千五百多万元,现有在校学生8000多人,按国家每年培养一个大学生需五千元计算,一年可为国家节省经费四千多万元。更何况,她的学生连年保持98%的就业率,将人才资源转化为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财富,实现办学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赢”也是她对社会的最好回报。
三、当代表不是政治光环,而有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筑巢引得凤凰来”。由于她以情感人、以心换心、洒播人文关怀,许多德才兼备的教师都格外垂青湖南同德职业学院,18个省50多个县市的优秀学生慕名而来。经过省、市教委的年检评估,该校年年被评为省、市优秀社办学校。2001年以来,齐淑兰先后当选为湖南省妇女学研究会理事、常务理事、副会长,先后被授予湖南省“三八红旗手”、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巾帼建功标兵”等荣誉称号,2003年1月在常德市第四届人大一次会议上,齐淑兰高票当选为湖南省第十届人大代表。面对组织的信任和人民的重托,她十分看重人大代表这一神圣的职务,她说:“当代表不是政治光环,而有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于是,在干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她把大部分时间花在履职必需的学习和调研上。
2003年元月,齐淑兰第一次参加省人代会在审议政府工作报告,对报告中的“依法规范民办教育”的提法坦诚直言,她认为“依法规范是对各行各业的要求,在民办教育尚处于极其弱势的时候,报告唯一针对民办教育的一句话只强调‘规范’,客观上会造成对发展民办教育的束缚和制约”。她在小组讨论会后惟恐不能及时解决问题,又将自己的建议书面反映到了大会秘书处,引起了大会主席团的高度重视,结果,会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采纳了齐淑兰的意见,那句话修改为“积极鼓励和大力扶持民办教育”,虽然只是几个字的改动,却为全省的民办教育争得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当时的省教育厅民教处因机构改革合并到其它处室,很少过问全省民校的困难和问题,影响了民办教育的快速发展。齐淑兰挤出时间了解民办学校现状,走访了省民办教育协会的资深人士,综合民办学校的要求和呼声,郑重向人代会递交了《关于省教育厅单独设立民办教育处的建议》,并通过大会形成第1387号建议转交省教育厅办理落实,不久,省教育厅民办教育处正式挂牌办公。一些民校的负责人都称赞:“齐代表为全省教育事业办了一件大好事。”
2002年和2003年国家先后颁布了《民办教育促进法》和《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齐淑兰为了解这些法律法规的实施情况,于2003年寒冬时节,冒着寒风雪雨,深入到怀化、慈利、张家界、益阳、常德等地的10多个县市,走访民校,与师生们广泛座谈,将所了解的情况进行整理,于2004年向省十届人大二次会议递交了《加大〈民办教育促进法〉宣传落实工作力度》的议案;2005年元月,又一次领衔与13名省人大代表联合向省十届人大三次会议递交了《关于制定湖南省〈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办法》的议案。两份议案均被立案,并列入了省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出台了《湖南省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办法》。她还紧紧围绕教育事业还先后撰写了《切实保障残疾大学生就业》、《解决进城农民工子女入学难问题》等10多件建议,并与他人合写议案、建议20多件。《湖南日报》、《潇湘晨报》、《湖南卫视》、《湖南经视》等媒体多次报道她的事迹,2005年,中央电视台对齐淑兰代表就“进城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进行了专题采访报道。她还被省、市、区教育主管部门聘为行风监督员,为教育部门端正行风,提出了不少中肯的建议和意见。
2008年1月,在常德市五届人大一次会议上,齐淑兰再次高票当选为湖南省人大代表。在省十一届人大一次、二次、三次会议上,她先后提出了“穷国办大教育,必须尽快发展民办教育”、“政府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支持民办教育”、“让民办教育走上法治轨道”等建议,引起了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她领衔提出的《大力发展民办教育》、《切实保障残疾大学生就业的权利》两份议案,被《湖南日报》和《潇湘晨报》全文刊登,“湖南卫视”、“湖南教育台”、“湖南经视”均对她进行了专题报道。
“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齐淑兰对代表职务情有独钟,确有一种“九牛拉不回”的精神。问及多年当代表的体会,齐代表不无感慨地说:“代表履职既要发挥行业优势,更需要一种锲而不舍的精神,对看准了的事,只要积极主动作为,就一定会有效果。”
(原载湖南《人民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