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海”故里唱大风
“刘海”故里唱大风
——记常德市第五届、第六届人大代表宁艳华
改革开放的富民政策和中小企业“国退民进”的战略调整思路,城郊优势、资源优势、交通优势、人才优势,辅之以本地传统产业和中联重科——灌溪工业园的幅射效应,使鼎城区石板滩镇民营企业迅猛发展、群星荟萃,也促进了新农村建设的全面提速,显示着“风景这边独好”的勃勃生机。市场经济的滚滚大潮,为许多仁人志士打造了施展用武之地的平台,也成就了一批又一批爱拼才会赢的企业勇士。常德华利烟机配件有限公司董事长、常德市第五届、第六届人大代表宁艳华便是“刘海”故里涌现出来的优秀人大代表。
他衣着简朴、处事稳重、不喜张扬,名为艳华实则质朴无华。陌生人很难把他与一个拥有两家公司固定资产已有数千万元的优秀民营企业家划上等号,也难把他与一个自觉弘宪、护法、效民、尽责的优秀人大代表联系在一起。是鼎城区和石板滩镇党委、人大、政府负责同志和几级人大代表的强力推介,是当地老百姓的街谈巷议和企业员工的众口一词,让我们发现了这一“养在深闺人未识”的优秀人大代表典型。
俗话说:“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的确如此。第一次在鼎城区人大常委会机关见到宁代表,他是很普通很憨厚的一个中年男子,见了生人似乎还有些腼腆,石板滩镇的人大主席介绍:“这是‘海总’,他想找一些代表履职的工具书……”第二次在鼎城区石板滩镇参加“如何进一步发挥代表作用”座谈会,镇党委、人大、政府的主要负责同志、站办所负责人、几位区、镇人大代表都称他“海总”,我百思不解:他的姓名压根儿与“海”无缘,怎么要在“总”字前冠上“海”字?!通过那次座谈和几次实地采访零距离接触,从他“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的夸奖,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的价值观,从他“当代表就要无私无畏为民代言,就是要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的郑重承诺,从他那“以人为本、诚信是金”的兴企理念和“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处世哲学,从他那像滚雪球一样不断旺起来的人气和财气,无一不在诠释着“海总”的内涵,貌似平凡、语不惊人的他有许多鲜为人知的过人之处,他多像当地神话传说《刘海砍樵》中的刘海哥,谨记童谣里祖祖辈辈代代相传的“刘海刘海,做事耿介,浪打的不收,便宜的不买”的古训;他有大海一样吞吐日月的气魄和胆识;他更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襟和度量!
追寻宁艳华从一个农家子弟、一名普通的农机员成长为一个优秀的民营企业家、一名合格称职的人大代表的轨迹,笔者受到深深地震撼。常德华利烟机配件有限公司的前身系石板滩镇烟机联营机械厂,始建于1992年,占地40余亩,建筑面积6240m2,总投资为500万元。建厂之初,由于与常德烟机厂实行的是松散联营,经营行为很大程度上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制约,机制不活、规模不大、管理松弛、后劲不足等深层次矛盾集中凸现。由于吃的是大锅饭,干多干少、干与不干、干好干差都一样,管理人员与职工的积极性不是很高,无法实行满负荷生产,规模效益难以显现,市场竞争乏力,致使企业年年亏损,建厂没几年,企业就债台高筑、难以为继。1998年,石板滩镇党委、政府审时度势,决定让宁艳华领办这一濒临破产的企业。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的他面对这百废待举的颓势,没有退缩,他知道市场经济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能人经济,他深信市场竞争不相信眼泪、不同情弱者,要想企业在夹缝中生存,职工有班上、有工资拿,必须坚持破除等、靠、要的思想障碍,树立自己救自己的意识。在市场疲软、竞争加剧,而银行告贷无门的严峻形势下,上任伊始,他对企业实行大胆改革,打破了陈旧的经营机制和封闭的用人模式,在充分挖掘企业潜在人才和传统产业优势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能够及时把市场的外在压力变成企业内在动力的经营机制,使企业的生产经营全面同市场接轨,让市场竞争压力有效渗透到企业内部各环节、各岗位,使职工个人利益同投入产出的效益紧紧挂钩。并充分利用地缘、业缘、人缘关系,加强了和常德烟机厂的合作与联系,企业迅速起死回生,两年时间就实现了主导产品的满产满销。2003年他将企业改制为常德华利烟机配件有限公司,走出了向“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迈进的关键一步。为与常德烟机厂的发展配套,他广辟融资渠道,不断研发新产品,做到内涵适时挖潜,外延伺机扩张,面向市场抓品牌延伸,瞄准市场创名优产品,围绕产品靠技术改造,增速增效强化人性化管理,锤炼了内功,增强了发展后劲。到2008年底,公司已发展成为一家占地100余亩,拥有机械加工、锻压、铸造三条生产线,年产值3000多万,年上缴各种税费200多万元,安排各类人员近三百人的规模企业,并被常德烟草机械有限公司授予“生产联营会员单位”的金匾。
为多元发展,前几年,他还与另一股东领办了已经倒闭的石板滩建筑公司,并将该公司挂靠到常德篮田建筑公司,组建了常德篮田建筑公司石板滩分公司,在常德烟厂石板滩烟叶仓库群的建设、市政工程建设、房地产开发、新农村建设等领域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各种政治光环随着事业的成功接踵而来,他先后当选为区九届、十届党代会代表,区十四届、十五届人大代表,2007年3月在区十四届人大六次会议上,他被区委、区人大常委会授予区十四届十佳人大代表的荣誉称号,2007年下半年区乡人大换届,在区十五届人大一次会议上,他高票当选为常德市第五届人大代表。他常说:舍得舍得,要舍才能得,组织和人民给了我许多荣誉,我只有加倍回报社会,关注老百姓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的利益问题,才能体现人生的价值。每学期开学之际,他都要给部分贫寒家庭的子女资助学费,让他们安坐课堂。每年的教师节他都要花上数万元慰问中学、中心小学的一线教师。中学校庆,他捐资2万元,听说居委会要创办中心幼儿园,他主动送去1万元,中学科技大楼、中心校的“三用堂”、通村公路建设他慷慨解囊。(仅这几年他支持石板滩镇政府、当地居委会的各项费用超过了100万元。)四川汶川大地震、青海玉树大地震,宁艳华先后捐款近30万元,真诚表达了对灾区人民的一片爱心,只要是有利于石板滩的发展、稳定、和谐的社会公益事业,他总是该出手时就出手,毫不吝啬。他还义务包养了狮子山的李巨成、石板滩居委会的汪兴国、荷花堰居委会的樊梅初三位残疾人,每年给他们三位每人的生活费、看病费都超过了1万元。宁艳华还对数位农村特困户的子女进行了3年多的帮扶工作,前不久,他的帮扶对象宁银秋专门到镇人大办公室来感谢镇人大、感谢宁代表。致富不忘乡亲,展示了人大代表为人民的风采,也使这位农民企业家在石板滩的上下、内外有很好的口碑。
担任市、区、镇人大代表多年,宁艳华能摆正企业管理与依法履职的关系,自觉参加市、区、镇人大组织的会议和活动,热心为当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建言献策。近年来,每年市、区、镇人代会召开之前他都下到选民中间广泛收集民意,反复调查研究,先后在市、区人代会、镇人代会上提出有价值的议案、建议、批评、意见30余件。他所提出的“鼎城应加快石板滩工业园的规划与制定”,“工业要发展,电力需先行”、“新农村建设既要锦上添花,更要雪中送炭”、“常水居委会应享受江南城区居委会优惠政策”等建议分别引起了市、区、镇三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目前灌溪工业园正沿临岗公路向石板滩方向发展,总面积8平方公里、1.2万亩的经济开发区已完成规划、测绘等前期工作,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正逐步配套。投资800万元,主要服务鼎城经济开发区的石板滩工业园的一所11万伏的变电站,在蔡家岗镇高桥村建成,并拉通了高石高源两条电力专线,彻底缓解了雷灌工业走廊特别是石板滩工业园用电严重短缺的局面。由于工业反哺农业,当地农民的收入普遍增加,石板滩镇的新农村建设成绩斐然,省委副书记、省长徐守盛会同人大常委会办公厅、新闻局、信访局、联络局及省、市人大常委会多位领导先后来镇视察,评价很高,香港全国人大代表考察团及众多的参观团队曾在这里留连忘返,中央电视台、《湖南日报》、《常德日报》曾以“湘西北翡翠石板滩”等为题报道过石板滩镇的新农村建设。调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喜悦,使宁艳华越来越看重人大代表这一神圣的职务。2012年11月,在区十六届人大一次会议上,他高票当选为市第六届人大代表。
“开弓没有回头箭”,企业的发展为他全方位履职增加了底气,精彩而又丰富的履职实践给他的企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企业家与代表职务的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坚定了宁艳华把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和把履职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高的信心和决心。在2013年元月上旬召开的常德市六届人大一次会议上,问及连选连任的市第六届人大代表宁艳华今后的设想,他毫不掩饰地说:“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慢也是退。”在一如既往履行好代表职责的同时,我现在考虑得最多的企业增效、职工增收、就业增多、财税增加、后劲增强。我计划新征土地100亩,投入2000万元,将生产规模扩大一倍,让更多的人安居乐业,尽可能多的提供就业岗位,真诚祝福宁艳华多为人大代表增光添彩,为提前3年建成鼎城的全面小康再立新功。我们翘首以盼,静候他成功的佳音!